全浸自由泳的入水动作

竞技自由泳刻意地放缓动作,使用二拍打水,从外表看起来和全浸自由泳很相仿,以为这就是全浸自由泳了,唉……真是误导学习者。短距离冲刺是不讲效率的,能拼尽全力游得快是唯一衡量指标,但并不是说速度慢下来就是全浸自由泳,反而,真正的全浸自由泳是看起来慢,实际上速度又稳又快的。
当然,在短距离上全浸自由泳速度无法和竞技自由泳相比,全浸自由泳是为长距离游泳设计的,在中长距离游泳项目中,耗时最短、效率最高的泳者大多都使用了全浸自由泳或吸取了全浸自由泳的技术。
在学习全浸自由泳过程中,有的泳者会刻意地和泳池其他泳者比拼速度,这是影响全浸自由泳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应当比拼的是谁能连续游10公里?谁游10公里耗时短?谁游完10公里依然浑身轻松?毕竟泳池没有10公里那么长,只有短短的50米,因此,还是收起“拼速度”的浮躁心态吧。

1、拼劲划水不是全浸的风格
全浸自由泳提倡可以感知的划水,从入水、抱水再到推水和出水,每一次划水身体都可以感受得到水感的伴随,划水过程中从手臂到手腕都是放松的。即使在推水过程中,由于身体侧转的带动,推水时所用的力道很轻,不会比推开车门的力量更大,这就是“不用推水”的表述的由来。
不过,如果身体侧转做得不够好,推水会感到吃力,或者说感觉到明显的用力推水,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先改进身体侧转,而不是加大推水力量。
2、入水深一些的原因之一
全浸的入水较深,这并不是错误动作,而是非常必要的关键动作。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入水深,则手臂会自然有向下的力量,有利于身体侧转;如果是传统那种手臂与水面几乎平行的入水动作,当然水阻会小,但也很难产生身体侧转的力量。
这样理解:笔直站立的人,双脚原地不动,手臂前伸抓一个东西,会自然转体;如果是手臂往上伸,就不会有自然转体的需要。当然,有的人会说,那岂不是手臂垂直入水时最有利于身体侧转吗?是的,但那样会带来很大水阻,所以,权衡之下,入水角度45度较好。需要注意的是入水后应向前伸直,绝不能45度前伸。

3、入水深的原因之二
从入水到抱水的动作过程值得仔细审视,抱水和推水时手掌心都应向后方,但入水后掌心对的是正下方。这就存在一个如何让手掌心从正下方转到正后方的问题。大多数初学者忽视了这一点,产生了手掌向下压水的错误动作,压水动作让身体上半身产生上浮,影响了游进姿态。
于是,全浸游泳创始人特里提出,通过入水深一些,让手掌直接到达抱水位置。这样以来,大大减少了手掌下压的可能。一些专业竞技游泳技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过采取了不同的技巧,在抱水之前,手腕向下使手掌提前倾斜一定角度,接近于垂直,这样掌心也可以做到提前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