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浸式自由泳教学:对自由泳游进过程的新解读

全浸自由泳的游进过程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钻、转、推。其实,自由泳的游进过程也可以用这三个字来概括,不过由于两者的力量运用技巧和目标追求不同,在具体的游泳动作上,动作发力与顺序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说区别不小。
当然,这并不是说全浸是一种新的游泳姿势,全浸理论以身体整体游泳的视角,对自由泳的游进理论重新做了解读分析,有助于对自由泳理论和技术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在减少阻力和提高动作效率方面,全浸自由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1、对自由泳游进过程的整体把握,一种新的解读
传统观念认为自由泳是划水与打腿配合,提供前进动力使得身体可以游进。全浸观念则认为自由泳的游进是身体整体参与,以核心力量为主导下的发力过程。可以认为:传统观念更注重身体上下半身的动力配合;全浸观念则更注重身体左右两侧的联动配合。
很显然,上下肢体配合更浅显易懂,容易接受,而身体左右两侧的配合的简单理解是两侧交替划水、交替打腿,这仍然是传统观念下的理解。
全浸观念完全打破了这样的思路,而是假想身体以中心线为轴,分为左右两半,在游进的过程中,一半负责支撑,另一半则负责动力,而这两侧切换的事情是由核心力量主导的,外在表现是身体侧转,内在则是重力的运用。
不得不说,这正是全浸理念让人难以直接理解并接受的地方,单单将人体分成左右两半的假想已经足够引起许多误解了。
2、殊途同归三个字,钻,转,推
基本上可以认为自由泳游进是身体在水中钻水圈,减少水阻是头等大事,其次才是提高动力。这是因为站在提高游泳速度的角度看,减少水阻往往是事半功倍,而提高动力则常常是事倍功半。
因此,钻很重要,拉长身体,让前伸手臂耐心地保持稳定,不要急于抱水推水,而是一直等到另一条手臂即将入水才可以有其他动作。
钻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身体的正面对水面积,所以不要眼睛看前方,那样头会抬起产生更多的水阻;腿不能下沉,最好是让臀部挡住,或是被大肚腩挡住都行,总之,站在水中从正前方看,最好的身形是只能看到头和一只肩膀。
转是全浸自由泳的关键部分。转既指的是外表的身体侧转,又指的是内部的重力转移。外表侧转是为了在游进时一只肩膀在水中,另一只则露出水面,起来更好的破水效果。
重力转移则是关键,核心力量发力主导身体侧转,在侧转的同时,入水、抱水、推水、打腿的力量才可以紧随其后。注意,这里指的是发力稍后,不是指具体动作滞后,具体动作应与身体侧转动作保持同步。
推是指手臂向后推水与腿部打水产生的向后推水的力量。向正后方推水时力量要与身体侧转配合,推水力量不宜过大,过大会影响身体侧转动作的稳定性,容易影响到核心力量的发挥,进而影响身体刚直。
打腿时机的选择。在脚裸没有足够柔软,没有练成鞭腿之前,腿部打水提供的向后推水的力量很小,主要是向下打水帮助腿部上浮,由于身体侧转在先,上浮力转成了顺势加速身体侧转的力量。这个道理和推旋转门的感觉类似,本来打水的反作用力方向是往上,但却转化成了加速身体转动的力量。所以说,打腿后反作用力的方向与身体侧转的方向必须是一致的,这个要点本身决定了打腿时机。
全浸自由泳游进过程中,首先要做到钻,其次是转,最后才是推。初学全浸时,往往是钻不够耐心,转图有其表,而无内涵,推又用力过度。在游泳时应注意体会动作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