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兴趣空间首页
  2. 兴趣频道

全浸式自由泳,可以看作是快速学习自由泳的一种方式

全浸式自由泳,可以看作是快速学习自由泳的一种方式

自从特里-劳夫林(Terry Laughlin)先生创立全浸游泳理念后,由于提出的游泳概念过于打破常规,受到了广泛置疑,但在置疑声中不断地得到世界各地的游泳人士的认可,从专业游泳教练到专业游泳运动员,特别是铁三选手和游泳爱好者们,都在全浸游泳理念中找到了某种启发,得到了有益的指点,提高了练习效果和运动成绩。

然而,重心转移或者说重力转移(原文是Weight Shift)的概念对于不了解全浸自由泳,尤其是根本没以全浸的方式下水游进的人来说,仍然难以理解,于是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全浸是骗子,一种则神化全浸。

事实上,全浸理念目的在于让人们享受游泳,而不只是将它当作是一种运动。全浸游泳的练习体系目标是让更多的人轻松学会自由泳,为成年人而设计,为游泳效率而设计,它并不将游泳速度作为唯一目标。简单来说,可以将全浸自由泳看作是快速学习自由泳的一种方式。

1、通俗解释重心转移

虽然说身体在水中游进时,自身重力与水的浮力达到了平衡,但不能简单地将身体当作一块漂浮在水上的木板来看待。身体与木板区别有两点:一是身体是活的,而木板是死的,身体内肌肉力量作用方向是会变化的,而木板不存在内部力量。二是身体的重心随着体内力量的方向变化而转移,而木板的重心始终不变。

比如说,人平静地站在原地的重心与向前全力挥拳时,重心是不一样的,对于能够将全身力量在瞬间集中到拳头上面的高级拳手尤其如此。

2、入水点与出水点的秘密

自由泳是一项成绩与个人身高有直接关系的运动。一般来说,身高与臂展大体相等,个高的人划水距离会长一些,在同样的划水频率下,个高的人可以游得更远。游泳技术越好,划距越长,划频越快。

一条手臂入水时的位置称之为入水点,当这条手臂划水后,出水的位置称之为出水点。从入水点到出水点的距离即走水的距离,即划一下时的走水距离,称之为划距。

与身高无关,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入水点与出水点是同一个位置时,是划水效果做得中规中矩的泳者,如果出水点超越入水点,那么表明游泳技术更好一些。

3、滑行距离的理解

在全浸自由泳时,先是身体重力在身体侧转时向身体前方和侧转后位于下方的一侧进行转移,然后是划水。这个情景和滑滑板车时的动作技巧很类似。

向后蹬地滑板车才能前行,而能滑动的多远,既取决于向后蹬地力量的大小,又与重力转移有直接关系。假定向后蹬地的力量不变,身体重量越是能够尽快地转移到滑板车车板上,滑板车越是能够滑得更远。这个道理小孩子都明白,在蹬地后迅速地将脚收回放到滑板车上会滑行的更远。

全浸自由泳的重力转移即充分运用了这一点,所以才说身体侧转是一切动作的基础,正如滑板时将体重快速地转移到滑板上一样。当然,游泳时不是只“滑动”一下,而是两侧交替“滑动”,当需要长距离游时就多“滑动”,当需要拼速度时,就在“滑动”惯性作用未失效前,尽快进行下一次“滑动”。

当交替“滑动”越来越频繁时,或者说游进时两侧交替划水的频率越来越快时,“滑动”的效果会越来越弱,而以身体中心线为轴的身体侧转主要是用于减少阻力,身体中心线的稳定程度则越来越重要,此时,全浸自由泳就变成了传统竞技自由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