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兴趣空间首页
  2. 兴趣频道

藏族舞蹈的体态_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及特点

藏族舞蹈的体态_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及特点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及特点

藏族舞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

“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族舞蹈的体态_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及特点

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① 基本步伐②手形③脚位

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平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单靠步

⑥ 连靠步

⑦ 长靠步

锅庄

踢踏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平行。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

3.小颤

“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

藏族舞蹈的体态_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及特点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藏族舞蹈的体态_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及特点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

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前行。

[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二拍移转)。

手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

3-4:原地右脚“踏”二次,双手体前内“抹”外“摊”.

5-8: 做1-4反向动作。

训练提示:

1、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2、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多彩的民族舞蹈世界

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

藏族舞蹈的特点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体态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所以,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是:重心偏前,身体微前送或90°前俯。藏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主力、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边”舞蹈动律。 藏族女性的体态特征:含胸、垂肩,体前倾,重心微移至前脚掌,背部向上延伸至头顶,下颚微含,胯部上提,切无踏腰。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三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

1、蒙古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

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

2、动作韵律特点:

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3、基本体态:

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

4、手型: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 叉腰为一字叉腰。

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类。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

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其特点还表现在:

①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②旋转快速、多姿和戛然而止。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③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是与民间音乐结合得十分紧密。

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还要加上“动脖”、“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维吾尔族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赛乃姆”就是一种自娱性舞蹈,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是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少都来跳舞,自由进场,即兴发挥,还可以和场外的人进行交流,邀请围观者进场一同跳舞,使人感到亲切,气氛融洽。人们在乐鼓声中,伴唱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尽兴。

还有一种非常有特点的舞蹈是多朗舞。多朗舞来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区(中国西北)。多朗舞有着结构严谨的舞蹈形式。开始跳舞以双人对舞为主。多少对不限,中途是不能退场的,直跳到竞技开始,竞技是旋转,随着乐曲的不断变化,竞技的人逐渐减少,直到只剩下一个人,这时到了舞蹈的高潮,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结束。舞蹈自始至终都在“多朗木卡姆”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热烈而欢快。是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舞蹈。